top of page

別再只是冰敷了!中西醫觀點教你如何真正修復筋骨問題

  • 作家相片: 洪國峯中醫師
    洪國峯中醫師
  • 6天前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已更新:5天前





「我不是沒看醫生,也不是不想治療,但為什麼膝蓋的痠痛一直沒好?」


這是許多患者在診間常說的一句話。很多人從輕微的拉傷、關節不穩、肌肉緊繃開始,就默默忍耐。直到某天,疼痛變成日常、活動受到限制,甚至走路、上下樓梯都變得困難,才終於尋求幫助。

事實上,這些症狀的背後,往往不只是「休息不夠」,而是筋骨受傷後的一連串修復過程出了問題。如果沒有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,就可能讓原本可逆的傷害變成慢性問題。

本篇文章將從現代醫學的修復階段理論出發,結合中醫「氣血、筋骨」觀點,說明從受傷到痊癒的完整路徑,幫助你理解身體正在經歷什麼,該如何配合、調理與復原。



受傷的連鎖反應:從韌帶鬆弛到肌肉痙攣


當外力施加於關節時,韌帶可能因過度牽拉或微小撕裂而出現韌帶鬆弛(Ligament Laxity),進而降低關節穩定性。隨之而來的就是關節不穩(Joint Instability),活動時可能產生滑動感、錯位感,甚至進一步導致二次傷害。

為了防止惡化,周圍肌肉會反射性地收縮,試圖「加強穩定」,這正是所謂的肌肉痙攣(Muscle Spasm)。雖然這是一種保護性反應,但若持續過久,反而可能造成慢性疼痛與活動限制。


復原三階段(Healing Phases)


組織修復是身體極其有序的再生過程,主要分為三個階段,每一階段都與中醫的觀點有所呼應:


發炎期(2–3天)

此階段會出現紅、腫、熱、痛等明顯發炎反應,是免疫系統清除壞死細胞與損傷組織的第一步。

中醫觀點:此時氣血運行受阻,應配合針灸與活血化瘀藥方,以疏通經絡、減緩瘀阻。


增生期(3天–6週)

身體開始生成膠原蛋白與新血管,逐步填補並重建受損組織,是修復效率最高的階段。

中醫觀點:此為「正氣漸復、氣血充盈」的階段,建議配合補氣養血藥方、傷科推拿及針灸,促進組織新生。


重塑期(6週–6個月以上)

新生組織進入排列重組階段,逐漸恢復原本的張力、彈性與功能,為功能恢復的關鍵期。

中醫觀點:此階段強調補腎固本、強筋壯骨,可使用調養固本藥方、針灸、小針刀等方式強化組織質地與穩定性。


恢復照護原則:從 R.I.C.E 到 M.E.A.T.


過去廣泛使用的 R.I.C.E 原則(Rest, Ice, Compression, Elevation)雖適用於急性期,但現代醫學更重視組織的「主動參與修復」,也就是 M.E.A.T. 四大原則:


M – Movement(移動)

早期進行適度活動有助減少關節沾黏、疤痕組織形成,維持軟組織彈性與血液循環,加速自然癒合。


E – Exercise(運動)

強調「量力而為、循序漸進」的恢復策略,與專業治療師合作擬定運動處方,透過伸展、肌力訓練恢復受傷部位的功能與穩定性。


A – Analgesics(止痛)

止痛藥的價值不僅在於緩解疼痛,更在於幫助維持對稱性與防止代償。若因疼痛導致身體偏移使用模式,反而可能增加健側負擔,誘發新的疼痛或傷害。

不過,需特別注意:過度依賴類固醇或 NSAIDs 可能抑制修復過程,使用上必須由專業醫師謹慎調整。


T – Treatment(治療)

治療手段可包含徒手治療、震波、運動治療、PRP、增生療法等醫學技術;亦可結合中醫針灸、小針刀、活血化瘀、補腎固本中醫藥處方,加速組織修復與功能恢復。


結合多方資源,回到身體平衡


筋骨損傷的修復從來不是單一療法可以涵蓋的。透過了解組織修復的生理過程,並融合中醫對於氣血運行與筋骨穩固的整體觀,能讓身體更有效率、更安全地邁向痊癒。

傷筋動骨不是只能「靜養」,懂得「動得剛剛好」,才是恢復的關鍵。


國峯醫師提醒:若您經常出現筋骨痠痛、舊傷反覆不癒,可能與體質虛弱或氣血運行不良有關。中醫不僅可進行體質調理,更有針灸、手法、藥物等多元治療方式,幫助穩定筋骨、減少復發。歡迎至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科門診諮詢,讓專業醫師為您擬定個別化的治療計畫。按我了解門診資訊

Comentários


Não é mais possível comentar esta publicação. Contate o proprietário do site para mais informações.
  • icons8-facebook-filled-480
  • icons8-line-480

Copyright © 親近中醫|洪國峯中醫師

LINE ID:@576sybst 

點擊圖示,加入FB與LINE好朋友,獲得第一手健康資訊

bottom of page